来源:华西都市报唐宋以来,东南沿海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区域,曾经几度成为政治中心,尤其是江浙。江浙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从宋明以来,人才辈出,形成了大量的名门望族。宋朝时的四川名门望族之后,大多迁往江浙一带,更为当地的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底蕴。胡瑷画像。(资料图片)胡姓在江浙各地,虽然不能与吴姓、张姓等大姓相比,但也位列20大姓之中。江浙的胡姓,大多从外地迁入,如北宋时的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学派创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从陵州(今四川仁寿县)迁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孙散逸在江淮一带,涌现了诸多名人。壹日夜攻读十年没回过家胡瑗,字翼之,从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师,终身矢志教育,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于胡瑗的籍贯,如今常见的说法是,他祖籍在陕西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生于今江苏如皋县。不过,因为历史记载的不同,胡瑗的出生地仍存在不少争议,主要有3种说法。除胡瑗是江苏如皋人的说法外,一种说法是,胡瑗是泰州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人;另一种说法是泰州泰县(今泰州市姜堰区)人。这3种说法的相同之处是,胡瑗是泰州这个大范围地域的人。不同的地方是,胡瑗到底是泰州哪个地方的人?清朝著名文学家、官员纪晓岚考证后认为,胡瑗是如皋县人。纪晓岚的依据在哪里呢?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说,唐朝时,胡瑗的远祖胡询是延州延川县安定堡人,胡询官至兵部尚书。唐末时,因为战乱,胡询的孙子、胡瑗的曾祖父胡韬举家迁入蜀地。孟知祥建立后蜀后,胡韬曾任陵州(今四川仁寿县)刺史。后蜀被北宋灭掉后,胡韬归顺北宋,跟随后蜀后主孟昶到了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在朝廷任职,官至卫尉卿。胡韬的儿子、胡瑗的祖父胡修已,曾任泰州司寇参军,掌管刑狱、纠察。也就是在这时,胡家迁到了泰州海陵县。胡瑗的父亲胡汭,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掌管军事、财务、民政等事务。这个职务在当时是属于下等官吏,俸禄较少,胡家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胡汭“博学善属文”,宰相吕夷简很是欣赏他,曾经向宋仁宗推荐他“备修国史”。胡汭死后,被追赠为太子中允。据如皋县的史料记载,胡汭离任后,因为家贫,举家迁居到如皋县南门外的胡家庄。胡瑗就诞生在这里,后来移居到如皋县城里的严家湾。胡瑗是胡汭的大儿子,自幼聪颖好学,7岁就能写文章,13岁通五经,被乡邻视为奇才。胡汭曾经非常欣慰地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不过,因为家里贫穷,无力供他读书,胡瑗早年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胡瑗长大后,与后来成为大学者的孙复、石介等人,背着箱子到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值得一提的是,胡瑗与孙复、石介后来都成为宋朝理学的先驱者,史称“三先生”。胡瑗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在非常清贫的生活条件下,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日夜攻读不辍,潜心研习圣贤经典。整整10年,他没有回家一次,平时靠书信与家里保持联系。每当收到家里来信,只有看到“平安”两字,他就不再读下去,把信揉成一团,扔到山涧里,目的是不让自己远大的心志受到干扰。面壁十年图破壁,胡瑗终于学有所成。他回到家乡,信心满满地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他连考7次,都没有考中。年过不惑的胡瑗,对科举考试彻底绝望了。他回到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的经武祠(今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以祖籍安定为名,叫做安定书院,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安定先生。贰主持苏州府学文风大兴景祐元年(年),42岁的胡瑗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在这里,胡瑗遇到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贵人——范仲淹。明道二年(年)冬天,郭皇后误伤宋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乘机进言,力主废掉郭皇后。范仲淹极力反对,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县)知州。第二年下半年,范仲淹移任苏州知州。范仲淹一向重视文教,看到苏州教育落后,“叹庠序之未立。”于是奏请朝廷,在南园创办苏州府学。苏州流传着范仲淹创建府学的一个故事。据说,范仲淹原本想在南园给自己修建住宅,一个风水先生说,南园风水非常好,如在这里修建住宅,家中定会科甲不断,公卿相继出世。范仲淹听后笑着说,既然是风水宝地,与其让我范家独占,还不如修建学校,让苏州今后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人才。范仲淹创建的府学,规模相当大。有人说府学太大了,范仲淹却说:“我还怕将来会嫌太小呢。”范仲淹久闻胡瑗大名,听说胡瑗在苏州,遂聘请胡瑗为府学首任教席(相当于校长),并让儿子范纯佑拜胡瑗为师。胡瑗到任后,制订了一整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纯佑能带头遵守,那些不守纪律的豪门学生也不敢违反,大家都很规矩,勤奋好学。在胡瑗的主持下,苏州府学文风大兴,英才云集,人才辈出,盛况空前,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地方官学的楷模,“苏学为诸郡倡。”清同治版《苏州府志》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中吴,盖范文正(范仲淹)以宅建学,延胡安定(胡瑗)为师,文教自此兴焉。”景祐三年(年),经范仲淹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音乐家阮逸一起到京城,接受急于想改进雅乐的宋仁宗的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胡瑗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大臣们的赞赏。事成后,胡瑗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康定元年(年),胡瑗跟随范仲淹到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被举荐为丹州(今陕西宜川县)军事推官。胡瑗撰写了《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来侵略。庆历元年(年),胡瑗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市)观察推官时,因父亲胡汭去世而辞官回家居丧。第二年,胡瑗复出,改任保宁县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今浙江湖州市)知州、范仲淹的好友滕宗谅邀请,胡瑗到湖州州学任主讲教授,“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胡瑗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湖学。庆历四年(年),主政的范仲淹效法湖州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叁当太子导师执掌太学学规皇祐二年(年),朝廷再次更定雅乐,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用了3年时间完成。皇祐四年(年),胡瑗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主讲教授),晋升为光禄寺丞。4年后,晋升为太子中舍兼天章阁侍讲,成为太子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的导师,同时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任教期间,胡瑗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欢迎和敬重。虽然官职高,但他始终保持师生平等的关系,经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学风。胡瑗的学生包括皇室成员、知名学者及礼部的近半官员,大家视他为一代宗师,后来成为宋神宗的赵顼,称他是“真先生”。嘉祐四年(年),胡瑗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经宋仁宗钦准,他以殿中丞职位退休,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疗养。胡瑗临行前,整个京城都被轰动了,大家都来送他,相送者“百里不绝”。同年六月六日,胡瑗在杭州病故,享年67岁,谥号“文昭”。如今,胡瑗有两个墓:一是浙江湖州市的胡瑗墓,二是江苏如皋市的胡瑗衣冠冢。胡瑗去世后,第二年十月初五,他的大儿子胡志庚扶灵“葬乌程何山之原”(今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山)。元朝中期,胡瑗墓被毁,后来复建、重建。年12月,胡瑗墓成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胡瑷墓占地约平方米,由墓圹、平台、神道、牌坊、拱桥、享堂等组成。在胡志庚扶灵到湖州时,胡瑗的小儿子胡志正携带胡瑗的衣冠,归葬在如皋县安定乡(今江苏如皋市皋南镇安定村)胡氏家族墓地,世称“安定坟”。胡瑗衣冠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年,经批准,胡瑗后裔就地恢复墓园,墓地左前方建有胡安定先生纪念馆。封面新闻记者黄勇特别致谢: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62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