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专治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50611.html

延川县地处中国内地腹部,位于陕北中部,隶属于延安市。本境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生息繁衍。

延川标志性景点乾坤湾

周代以来,境内居民点星罗棋布,具有代表性的是今马家河乡王家河村西周村落遗址。境内早在西魏大统三年()就设文安县,治所在今文安驿村。

隋开皇三年()文安县改称延川县,治所在今县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既没有改变县名,也没有变迁治所,这在陕北是独一无二的。

唐代以前本境距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不太远,所以古代的占主流地位的民情风俗形成较早,几乎与历代统治者的风俗同步形成、同步演化、同步扬弃。

宋代以后,本境远离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近代以来,不仅远离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远离近代工业中心,现代文明对本境的冲击微乎其微。

这种现象一方面延迟了境内的进步,而另一方面却使境内保存了古老的、几乎完整的中国古代民情风俗,成为研究古代民情风俗为数不多的地方之一。

本境在宋元之前,是汉族与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因此也是中原农耕风俗与少数民族游牧狩猎风俗相融合的地区之一。

挖掘、整理、探讨延川的民情风俗,对研究中国古代民情风俗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勤劳的双手

延川民俗民风特点一:勤劳

延川人勤劳,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是延川民俗的本质之一。境内从旧石器时代起,便开始有了先民们的勤劳生产,从狩猎到半农半牧,再发展为农耕经济。

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延川也曾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过去,一遇严重的自然灾害,“颗粒无收”“饥殍遍野”便是随之而来的必然恶果。若是其他地方,灾害过后“赤地千里”、“百里断炊”、“村舍荒芜”,人民流离失所,饥民纷纷外逃,另寻生存环境。

但延川一直没有这种现象,在无论多么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境内人民始终没有以消极的逃荒来渡灾,他们以积极的、勤劳的意志与自然灾害作顽强的斗争。

天不下雨,人担畜驮,下种抗旱,“种活一钵是一钵,收得一颗算一颗”。早秋作物不收,种晚秋作物,粮食不收种菜蔬,他们用不屈不挠的勤劳获取维持生命的食物。没有粮食吃野菜,野菜吃完吃树叶、啃树皮。只要能活一天,他们绝不会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家乡。

路遥故居

延川境内,历史上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争斗的拉锯地带,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在此发生过民族争斗,其战争之惨烈、频率之高发、战后之创伤史志均有记载。

但延川人民并没有因避战而逃往他乡,而是以积极的勤劳的意志承负了战争的恶果,以极其勤劳的双手迅速恢复战争创伤,重建家园。

唯其若是,境内自有人类以来,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不间断的地方历史,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境内自取名延川县一千四百多年来没有间断县制(唯年12月至年9月延川撤县制),又没有变迁治所,更没有改变名称的原因所在。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境内人民勤劳的生活精神、顽强的守土意志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延川境内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群众仍然是重农、轻工、鄙商,基本没有土著工匠,所以历史上手工业、商贸十分落后。

像牛一样耕作,像土地一样奉献

在传统的延川人看来,本本分分种地、勤勤恳恳“受苦”,才是“正经”人,他们宁愿一年四季东山日头背西山地劳动,而不愿去学手艺,更不愿去经商,他们认为手艺人虽然也很辛苦,但手艺人的劳动中含有“巧”的成分,就多少有点不“本分”了,也就背离了他们的人生本位。

对于经商的,传统认为懒人才经商,经商是受不下苦的人才去做的,正经人是不屑于经商的。这种传统观念固然不正确,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延川人以勤劳为人生本位的传统观念。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地主、富农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虫。

我们绝不否认地主、富农对贫雇农的剥削,没有剥削,就不可能有良田千亩、牛羊成群的庞大获、坐享其成,可能就有些偏激,至少延川境内过去的地主、富农绝大部分不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们不仅自己劳动,家中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参加劳动,境内俗语“男孩子不吃十年闲饭”。

他们有大量的耕地,一定得雇佣长工、短工才能耕种,他们雇工的原则是自己劳动以外无力耕作的部分才雇工。

在延川境内,过去地主、富农的劳动量、劳动强度不比长工、短工少、弱。必须说明,我们并不是为延川过去的地主、富农唱赞歌,只是说明延川境内的群众具有勤劳的传统习惯。

剪纸

延川民俗民风特点二:质朴

质朴,是延川民风的重要表现。质朴是人的一种性格、气质,也是一种道德观念、处事风格。传统延川民风质朴,古风浓厚。

延川人对人古道热肠、急公好义。村中谁家遭遇灾难,大家尽力相助,虽然自家并不宽余,也从不吝啬。门上来了寻吃讨要之人,有热饭忙给一碗让其吃,没热饭寻些干粮让其带走,不会让他空手而去。

谁家营生忙不过来,左邻右舍即使自己忙,也要先帮人家。村里谁家箍窑筑墙,三朋四友主动来帮三两天忙,只吃饭,不挣钱。

谁家有喜庆之事,大家都带些礼品去真诚庆贺,主人盛情接待。谁家老人去世,如果孝子来请帮忙,不论门谱远近,不管自己多忙,都说,会放下自己的活去相帮。古朴之民风可见一斑。

延川人心直口快,快人快语,是非分明,论事不论人。不管是谁,对就对,错就错,绝少模棱两可。说者无所顾忌,听者不怀记恨。

大家一致说你错了,自己也被说服,哈哈一笑,表示认错。事情一过,谁也不会计较谁说过什么过头话,更不会因评说过自己而怀恨在心。

延川人说话是“说出的话,泼出的水”。一言既出,绝不否认,若是说错,痛快承认,不会说“这话我没说过”,用延川人的话,“说就说了,错就错了”。只要自己承认错了,别人也就不会再计较说出的错话。

延川文安驿古镇

延川人崇尚“说话算数”,给别人承诺,若不是不可抗拒的外力所致,绝少反悔。举一个例子,过去境内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一旦把女儿许给人家,绝少有“悔婚”现象,不然别人会说“这人说话不算数”,自己也觉得“没脸见人”,孩子也会遭别人非议。

在延川,“说话不算数”的人被视为“没人气”,别人很少与他“共事”。从现在来看,这种现象是不正确的,但从一个侧面可看出延川人质朴的民风。

传统延川人诚实,宅心忠厚,纯真为怀。为人处事,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把自己完全暴露给别人,从不设防。即使别人伤害了自己,只要不是故意的,经过解释、道歉,也会谅解的,用延川人的话说,“没事”。

延川人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以实为实,不说虚话,不说假话。

延川人虽然佩服外地人“会说话”,但对能说会道、花言巧语的人是持怀疑态度的,是不敢“打交道”的,延川人认为这种人不一定“实在”。

传统延川人做事,实实在在,绝少做假,对“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做样子”的人,传统延川人是看不“中眼”的。他们的处事原则是以诚实取信誉。

即是现在,你若要买什么东西,只要价格说好,让他什么时候拿到什么地方来。到时绝不误事,斤两不用称,比你说的只会多,不会少,质量按你的要求,保你满意。这种古朴之风,仍在群众中传承。

石碾子

延川民俗民风特点三:和谐

和谐,是传统延川民风的重要内容。

和谐,字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用之于社会,就是人们应和睦相处,谐调一致。

和谐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谐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着多民族团结的大一统整体,和谐是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延川人继承了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传统延川人诚实,所以人与人之间十分信任,和睦相处。

从心理上说,不会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也相信别人不会无缘无故地伤害自己。

从处事上看,互相信任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邻居关系。此间有俗语“有千年的邻居,没有百年的父子”。

谁家妇女磙碾推磨,忙不过来,邻居妇女会马上过来帮忙,被帮者欣然接受,既不用客气,也不用道谢,觉得很自然。

妇女去地里劳动,邻居家妇女刚好在家,把孩子托付给她照看,这是常事。走亲戚三五天,鸡呀、猪呀托付邻居照看,放心而去,也不用放鸡食、猪食,邻居会很好地给你喂养,鸡下了蛋,回家后会一个不少给你。

农家手头工具基本都放在院子里,邻居若要用,不管主家在不在,尽管拿去用,主家回来说一下,绝不会见怪。

家中采回来药材,想卖但没时间去城里,村里有人去赶集,让捎的卖了。回来人家说卖的多少就多少,从不想别人可能作弊,别人也绝不会说谎。让别人给亲戚捎点东西,不用担心,保证捎到,也不会短少。

直至现在,这种纯真的信任仍然传承。

知青名单

人际关系的和谐,除了相互信任,相互忍让也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延川人有着宽厚的忍让胸怀。人们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利害冲突,问题在于发生矛盾以后的处置,发生利害冲突时的心态。

延川人大都宽宏大量,当矛盾发生后双方都能退一步,都能设身处地处置矛盾。对因矛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都能忍让,给对方以谅解。

用“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对待别人,谁也不会因无意间的矛盾伤害而“记后仇”。产生利害冲突时,大多数人是“宁愿自己吃亏,不愿听别人说闲话”。

此间俗语,“吃亏吃不死人”。“世上的便宜凑不得”。延川人认为能吃亏的人是“实受人”,对爱占小便宜的人是不屑一顾的,大家不乐意与他“共事”,他的人缘关系也就差多了。

人类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不可能没有矛盾,前面说的“碰撞”、“利害冲突”就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有些矛盾双方可以自行处置,有些则需别人给予调解,不致使矛盾激化,产生谁也不愿接受的恶果。合理地调解矛盾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必要手段。

传统延川人有了矛盾,绝少“打官司”多数矛盾是经人调解而化解,且处理得很圆满。延川人历来认为“打官司”是丢人的事,爱“打官司”的人不是“栓正”人。

延川人纯朴、诚实、忍让,宜于矛盾的调解,此间俗语,“话是开心的言(药)”,“事留下是人说的”,“话”、“说”就是调解的意思。

在延川,每个村庄都有一两位能“说大事,了小事”的人,即能调解纠纷的人。他们在化解矛盾时诚心诚意公允无私,就事论事,是非明朗,故能取信于大家。

每当有了纠纷,当事人便会请他们调解,并尊重他们的调节结果。所以延川人自古以来很少因纠纷而打架斗殴。这种良好传统现在仍然传承,并越来越被重视。

延川民俗民风特点四:节俭

节俭,是传统延川人优良的生活观念。

节俭,是指使用钱、物时节制俭省。

节俭是针对浪费而言的,所以节俭并不等于吝啬,并不是要人们不吃不喝,而是指对钱、物爱惜,使用时要节制。

所谓节制,实际上是指有计划,瞻前顾后。

延川历来是农业县,过去民众重农、轻工、鄙商,生活资料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一粒一粟,一草一木,都是他们逆酷冒寒的结果,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果实特别珍惜,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

境内群众节俭行为表现在多方面,路上见到破烂的麻绳头拣起来,自家用破的麻绳存起来,杀猪时把猪鬃拔下存起来。积少成多,来了货郎换点针头线脑,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总比浪费了强。

农民山里劳动时,见到药材,顺手采来带回家,时间长了,总能积一些。赶集遇会捎的卖了,虽然收入不多,但既不误事,又不关本,多少是点额外收入。

在延川,节俭人家被视为“会过日子的人”,是“栓正”人家,受到大家的尊敬。那些“有米一顿,有柴一摞”的人家被视为“不会过日子的人家”,大家当面不说,背后是有“说法”的。

在延川,不仅普通人家过日子节俭,富裕人家也很节俭,甚至更突出,此间俗语,“越有钱的人家越细眯”,这虽是一句贬义话,但也说明富裕人家过日子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花天酒地。

其实,不少贫困人家除了其他原因外,“不会过日子”也是重要原因。此间俗语“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计划”就是会不会过日子。

延川历来是陕北的产麦区,过去无论穷富人家,正常年份小麦是半年的粮食。

尽管如此,境内绝大多数人家仍然省吃俭用,一年中忙时干吃,闲时稀吃,副食少时多吃粮,副食多时少吃粮,多吃菜。

会过日子的人家磨小麦面粉时,头两次为上等面,另放着来人待客四分八节吃;三四次为中等面,平常吃;最后为黑面,拌库莱吃,一点都不浪费。

杂豆面粉没有韧性,不好擀面条,农家用豆颗兑少许小麦磨成“豆面”,擀面条吃,既调节了饭食,又节约了小麦。

秋天农副产品收回来,农家把有损伤的、质量差的与品质好的分类存放。先吃有损伤的,再吃质量差的,品质好的留着慢慢享用,一点也不糟蹋。即是遇到大灾之年,群众以野菜树叶充饥,一般农家仍然存放一些粮食,以备急救。

延川县是传统陕北产棉区,过去农家或多或少都种棉花,所以穿衣基本是自种自纺自织自制自用。富裕人家虽然也置备绸缎衣服,也只是出门见人时才穿着,平时仍穿土布衣服。

按理说产棉区的人是不会缺衣穿的,事实上境内过去人们基本是不缺穿的,但境内群众衣服仍是很节俭的,一般人家只要春夏秋冬能顶替开衣服就行了,大多数人家平常劳动穿打补丁衣服,即是有钱人家,劳动时也与普通人穿着一样,但过去农家几乎家家户户存一些棉花。

延川人穿衣习惯是“冬不着冷,春秋不露肉,夏不穿长衣”由此可见境内传统穿衣的俭朴。

现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青年人的节俭观念淡漠了,节俭行为更是少见了,“钱到手,肉到口”,捉住就花,有了就吃,今天过了不说明天。

一些喜欢打扮的女青年穿衣几乎到了一天一换的地步,家中四季衣服几十套成百套地放着,市场若有新颖款式的衣服,不论贵贱仍然买。

一些家境稍差的女孩子为了买衣服穿,逼着父母要钱。更有一些青年人奉行“超前”消费,虽负债累累,仍然海吃海喝,穿高档衣服。

对此,老年人是持不屑态度的,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节俭习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2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