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到,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对采访组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赵华安、张春富也对采访组说:“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在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中,作为个体的人显得无比的藐小,生有涯而知无涯。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或名堂亮室,或土坯窑洞;也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地位,或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唯有手不释卷,才能不坠青云之志,不迷茫困惑,坚定前行。 读书,始于积累,成于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回忆他的知青时代时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九层之塔,起于累土。正如总书记所说,读书是一点一滴的积累。生活中,各种心灵鸡汤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历练,不断地进步,你才可能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确如所言,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如果没有踏实的努力,没有点滴的积累,就难有蝶变。 读书,做一个思想的巨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提到,“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大为丰富,不用再想方设法寻找一本书、查一个词。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电脑、kindle等电子产品逐渐取代了书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很难再静下心来阅读。但是,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总是伴随着精神世界的丰富。多读一些好书,有助于我们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到,“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古人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西汉学者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 “每天读本书,每天读好书,为中国梦而读书”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书里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天地。(王小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47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