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587169.html

  梁家河村就在陕北的山沟沟里。记者李震宇摄

浙江在线1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何苏鸣李震宇)延安,梁家河村,黎明时分。

下了3天的大雪尚未融化,陕北高原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万籁俱寂。天色渐渐破晓,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个人……一群人,陆陆续续地,沿着蜿蜒的梁家河,从村外往村里走。网店店主、保洁员、农家乐老板……晚上住在村外安置小区的乡亲们,踩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陆续“上岗”,让这个大西北的山沟沟,有了与40年前截然不同的生机与活力,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1月下旬,寻常冬日里,记者行走在这片1.4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记录村民们一天中的12个小时,感受这片黄土地背后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

上午7时

“不是打工,是上班”一个铁匠的钱袋子

天微露光。看看家里时钟的指针指向7时,63岁的梁家河村民梁玉前套上蓝色的工作服,跨上三轮蹦蹦车出门了。20分钟以后,他已经卸下村里铁业社的门板,坐在屋子里开始打磨今天的第一件作品——养花锄。

梁玉前是村里手艺出了名的铁匠,年5月,村里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向在县城铁铺打工的他伸出橄榄枝。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40多年前,为了给村民制造和维修农具、日常生活用品,村里建过铁业社,他也是“掌柜”的不二人选。

可也有不一样。那时候,他在城里每个月挣18元钱,回村只有每天的两个工分,村干部前后找他做了两次思想工作才答应回来。这一次,公司给他开出了每个月元的工资,铁业社卖出去的铁艺产品收入也归他所有,“二话不说就回来了”。

让梁玉前如此心动的,当然远不止收入这么简单。这些年,依靠保留下来的知青院、知青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等知青文化资源,借助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村里相继建设了村史馆、知青文化体验园、苹果采摘园、耕作园、农家乐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以前在县城,都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我们是在自己的村子里上班,心里踏实。”梁玉前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户村民,几乎每一户都有人在村旅游公司上班,过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上午10时30分

“日子好了,旅游去”一家餐馆的生意经

已过了平日的开门时间,村口的农家餐馆“梁家小院”依旧虚掩着门。推门进去,90后老板梁强的声音正从手机的那一端传来,“爸,我们今天从三亚往回走了,给您发了大海的照片,一会记得看!”手机的这一头,留下来看家的岳父张志雄笑着不停点头。

餐馆开张近3年,这是梁强小两口第一次停了生意出门,北京、上海、长沙、海南,自驾玩了一路,“日子越来越好了,就该出去开开眼界。”张志雄边翻着手机里沿途的风景照片给记者看,边细数起女儿女婿的“发家史”——

过去,梁强一直在煤矿工地打工,年,梁家河村开始对群众进行发展乡村旅游的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嗅到商机的他当即决定回村创业。一开始,餐馆算上他一共只有4名员工,如今,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梁强的农家乐窑洞已由过去的3孔增为6孔,员工增至8名,每月光员工工资支出就达3万多元。

“生意最好的一天,前前后后烧了60来桌菜,照这个发展势头,肯定还得招人。”张志雄说,去年,小两口装修了新房,给家里添置了一辆丰田越野车,还说这两年要给自己也买新车,“这样的日子,搁以前真不敢想。”

下午3时

“要啥有啥,纯天然无污染”一张名片的梦想

太阳收起来了。窄窄的梁家河旁,风声呼啸。可28岁的高峰却正在河边忙得热火朝天,甚至卷起了袖管:家里的小毛驴戴着眼罩,绕着石磨转圈磨面,需要他不时添料督促,几波游客先后进村参观,他又张罗着上前推销家里的农副产品。

“大米、小麦、红枣,要啥有啥,嫌太重我们能快递!”以为记者也是游客,他递上名片,热情推销。名片上,“梁家河小米杂粮”的店名下,“支持快递”“支持   梁家河村的安置小区里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记者 李震宇 摄

梁家河的“大学问”

两天内两度造访梁家河。第一回,是集体采访,类似于“跟团游”,村史馆、知青窑洞、第一口沼气池,走的是村里的“经典旅游线路”;第二回,是单独采访,更像“自由行”,生意红火的农家乐、村口的露天微店、村民广场的秧歌队,看的是村里日常生活的“原生态”。

走的路不同,看的景不同,见的人也不同,可回头一琢磨,这一切给我的感受却是相同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是梁家河人,我骄傲”,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满足”。

这一份骄傲和满足,体现在村里的各个细节,也写在每个村民脸上。

38岁的村民袁军霞嫁到村里快20年了,这几年,她只要有空就会到村口扭秧歌,“以前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才聚在一起,现在大家的生活过得好了,只要有空,都愿意来扭几下!”

22岁的村民石梅去年从西安回到梁家河,成为村史馆的一名讲解员,别人要一个多星期才掌握的讲解词,她第三天就说得顺畅,“村里的点点滴滴,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都说,我说得最有感情!”

又不只是骄傲和满足。梁家河给人的震撼,还在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为村庄做些什么。

在村里的那两天,正逢新雪开化,每天中午吃完饭,在村文化旅游公司上班的62岁村民石竹新都会主动去村道边扫雪,“不加钱,但是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来村里参观,干干净净才好看。”

公司总经理王宝林,是石竹新的“上级”也是老乡。他说,自己刚回来的时候,对旅游产业一窍不通,可就是认定了“不能给村里丢脸”这个理,“一定要做好,不敢不做好。”

忽然想起,去梁家河之前,就有一句话一直盘旋在脑海:“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何苏鸣)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44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