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熟知的诗句,但我们常常把重点放在“万卷”,觉得必须要读得多,读得快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也反映了现代人目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竹简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选择“一分钟看懂一本书”、“5分钟读完一本书”等诸如此类的所谓阅读精华,但一本书的意义并不只限于书中的内容。“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的人可以从同一本书中看出完全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快速、高效,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如果想从阅读中学到知识,重点应该放在“破”字,在古代早期的书由竹简和牛皮绳组成,如果反复多次阅读,会使绳子磨破,这是第一层意义。其二“破”有破解之意,阅读后从知晓到理解,最后参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才是我们读书阅读的重要意义。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01了解作者本人,是读透一本书的第一步 过去的经历往往会对一个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作者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读者,你会发现一个作者第一本或者最知名的一本书,一定和他本人的经历密不可分。如果想读透一本书,在了解作者时你就可以确实感受到和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从而更好地了解这本书。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描写的是发生在陕西农村的故事,故事背景也是50年代,再来看看路遥本人。路遥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一所农村小学教过一年书。这本书从故事背景和人物我们都能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就是这些成长经历才造就了他的故事,所以这些故事才那么真实而又动人。再如卡勒德·胡赛尼那本著名的《追风筝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书中描写了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的故事,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让我们从故事中更深入的了解到阿富汗这个神秘的国家。卡勒德·胡赛尼本人于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年,全家随父亲外派到伊朗的德黑兰,并于年举家搬回喀布尔。同年,他母亲生下了最小的弟弟。这一年是阿富汗政权维持稳定的最后一年。之后政变与外侵不断,也结束了胡赛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者,但他们的故事和他们本人的经历又如此相似,好书好故事往往出自真实经历,了解作者本人是精读一本好书的第一步。02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你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作品 就像在书籍的首页或者一开始都会有出版时间,你才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一样,你也要去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才能做到读透。比如村上春树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当时29岁的他经营着一间酒吧,时间非常多,那会他还没发表过小说,为了打发时间便把从小爱好的写作捡了起来,并不断的打磨自己的文章。在阅读此书时不难发现他当时的写作还不成熟,有时甚至感觉他好像是刚好想到了什么便写了进去。还有很多人说村上春树的书晦涩难懂,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了解创作背景,让你对这本书的前因后果一无所知。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可以先看他写的旅行随笔,例如《假如真有时光机》,或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专栏,例如《爱吃沙拉的狮子》。这些书都可以很好地帮助你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原因,为顺畅的阅读打下基础。03认真阅读序言,了解故事梗概 序言又名“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不论是作者自己写的“自序”、别人代写的“代序”、翻译者写的“译序”内容大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对于我们看透一本书非常重要。01“自序”“新序”一本好书可能在不同国家出版,很多时候作者都会为这个国家的读者单独写一篇“自序”这样的自序会很有针对性,有的翻译出版的国家很多,光“自序”就有多个版本,从中你可以看到作者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来介绍本书的内容。例如余华的《活着》就有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版的自序。或者书籍的出版时间过早,为了更好地将书本与时俱进地呈现给读者,很多好书都有很多版本,不断的打磨和完善内容,每次的修改都是因为经历更丰富的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有新的认识。就好像路遥《平凡的世界》简读版,为了让现代的读者能更好的阅读,浓缩了书籍内容,同时也撰写了新序。02“代序”别人代写的“代序”,多为受到邀请为作者写序,他们作为读者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感受进行分享,读完这些“代序”你会有很多层次的感受,在自己阅读时就能有更多的角度来边思考边读。03“译序”翻译者写的“译序”,需要译者有深厚的文字和语言功底,了解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还有对作者的了解,从而把文章以一种最好的形式传递给读者,而不是对词语和句子的简单直译。因为我们阅读的不是原文,是译者翻译出来的文章,所以读“译序”对我们同样重要。04阅读目录,了解故事的发展方向和逻辑 通过阅读目录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故事的情节和脉络,这对于长篇小说或者历史文化类书籍就更为重要。就好比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这本书有38个章节之多,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持续不断的阅读,当我们接着看时,很可能已经忘记之前是在写什么内容。目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翻看目录我们马上能回忆起之前阅读的内容和逻辑,它就像一个个小故事的小标题,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有一些历史类书籍,还会在目录后附上人物关系图,例如《玫瑰战争》书中涉及的人名众多,并且名字还有世袭,非常复杂,这时目录就做了相应的补充。05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 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当我们深入的阅读时,我们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深厚的功力,提升我们阅读的品质。如果我们因为没有时间,而进行碎片化阅读,一本书也许一个月都没看完,试问之前的内容还有当时的思考还能留存吗?甚至我们去看“5分钟阅读一本书”这样类似的文章或视频,我们也许确实在5分钟搞懂了书里在说些什么,但原著中的用语和传达的意义我们就无从知晓,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别人的思考来看这本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好像我们的老师永远教的是那几本教材,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知识还是那些知识,每个老师对教材的内容都能是烂熟于心。但当老师从不同孩子的角度一遍又一遍的去阅读教材,思考不同的授课方式,貌似同一本书,每一次都用了不同的理解和传递方式。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于丹论语心得等等,太多的专家学者,耗尽半生时光阅读研究同一本书,就是为了在不同角度从书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然如果我们一直这样片面的阅读书籍,可想而知我们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一包丢一包,到最后我们还是头脑空空,一无所获。06从阅读到思考,记录读书笔记,让这本书成为你的书 我们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本身,而是为了从中获取知识、力量、感悟、思考。如果每次精读完以后就把这本书束之高阁,相信很快你便不会记得当时到底学到了什么,甚至都不记得书中讲了什么。看过一些阅读高手的书,他们常常把书当做“草稿本”看到某个激发灵感或者共鸣的地方都做下标记或是写上一段话语,当他们看完这本书基本很难再让其他人阅读,因为这已经成了他们自己的书。写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现在发达的科技可以让你在任何想留存的地方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或者激发的灵感,以及自己的思考,日后如果回想不起来,查看笔记就能马上感受当时的感受。让阅读成为你的知识源泉,让阅读成为你的习惯,你将受益终身。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64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