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咨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00358_1/ 黄河自龙门涌出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峡谷地段后,河面骤然展宽,临猗县吴王渡至潼关一段河道,左右分别为涑河和洛河、渭河下游谷地,地势更为开阔。历史上黄河在这里经常左右摆动,给沿岸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明代有一首民谣,用“鬼无墓,人无庐,百万田产了无余”这样的形象说法,描摹了黄河移徙所造成的惨淡景象。 近代水文资料表明,黄河向西移徙,往往要袭夺洛河下游再与渭河相会,这样洛河就直接向东流入黄河;黄河向东偏移之后,洛河就要重新归入渭河。因而,了解了黄河、洛河、渭河三条河流交汇关系的历史变迁过程,就可以掌握这段黄河河道移徙变化的基本情况。 春秋战国时代,洛河汇入渭河,这在《禹贡》和《山海经》等地理名著中都有清楚的记载,说明这一段黄河河道位置偏东,与现在的情况相近似。 大约在秦末汉初的时候,黄河开始向西摆动。汉武帝时河东太守番系在这一带黄河东岸的河滩上开垦了多顷耕地,说明当时黄河河道已向西摆动了不少,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多弃置的滩地可垦。番系当时还开挖了一些渠道,引用黄河水来灌溉这些田地。可是没过几年,黄河就又进一步西移,渠道无法引水,已开垦出的滩地也随之废弃。 西汉中后期以后,黄河重又东移,因此在《汉书》的《地理志》中留下了洛河汇入渭河的记载。直到北魏时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仍然记述洛河注入渭河,说明从西汉到北魏,这段黄河河道基本稳定在偏东的位置,没有向西大幅度摆动。 隋代初年,黄河又一次西移。隋文帝开皇四年(年),在渭河南岸开挖漕渠,用以运载从江南和黄河下游地区运来的粮食及其他物资。漕渠的西端在长安城附近,东端则与黄河相连接。由于潼关附近地势较高,如果黄河河道像现在一样偏东的话,漕渠是根本无法与黄河相贯通的。因此,当时黄河肯定已经向西移动,并且需要袭夺洛河下游河道,才能与漕渠的尾闾相连接。事实上,这也是这一段黄河西徙所能到达的最大极限。西移的河道,冲毁了河西的大片良田,但同时也在东岸留下了许多肥沃的河流冲积地。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年),又一次在河东的蒲州开挖引黄渠道,灌溉河畔新生的田地,说明在隋朝建立之前,黄河就已经大幅度西移。 周、隋之际西移的黄河河道,没有能持续太久。隋代末年,李渊从太原向长安进军,途经这一带时见到洛河已经注入渭河,说明黄河已向东摆回。整个唐代,洛河一直是汇入渭河,反映出黄河河道基本上稳定在偏东的位置上。 北宋初年,黄河河道仍旧偏东,洛河注入渭河。但是在仁宗庆历年间(~年)以前,黄河就已数度西溢,侵浸到西岸的朝邑,依赖年年缮修黄河西堤,强行护持,勉强维持旧道。到了北宋后期,黄河终于冲溃西岸的河堤,直冲到洛河的末端,袭夺其河道南下,再与渭河相会。现存的几幅宋代石刻地图,反映了这一变迁发生的大致时间。 在这几幅传世石刻地图中,只有元符三年(年)刊刻的镇江《禹迹图》标绘洛河注入渭河,说明在这以前,黄河的位置还是比较偏东。21年以后的宣和三年(年),在四川荣县的文庙里又刊刻了一幅题为《九域守令图》的地图。饶有趣味的是在这幅图上,洛河下游刻有两条河道,一条入黄河,另一条入渭河。联系到后来河道发生的变化,只能解释为初刻地图时洛河本注入渭河,后来黄河河道西移,袭夺洛河,洛河这才直接注入黄河,后人根据这种变化后的情况,改刻此图,添注上注入黄河的洛河河道。如果这种推论不误,那么洛河直接注入黄河,也就是黄河大幅度西移,只能发生在宣和三年以后。在15年后刊刻在石上的西安《禹迹图》和《华夷图》上,洛河都已是直接注入黄河,证明了在宣和三年以后不久,就发生了这次黄河的大幅度西徙。 南宋时期这一段黄河河道一直稳定在原洛河下游河道上,位置偏西。对此,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譬如朱熹、王应麟等都有明确的叙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元代的后期,长期没有改变。元代前期骆天骧编纂的《类编长安志》和元代后期李好文编纂的《长安志图》,都标绘洛河注入黄河,与西安《禹迹图》等完全一模一样,说明北宋宣和三年(年)以后黄河西移以来,情况基本没有改变。 大约在元末明初之际,黄河河道重又摆向东侧,洛河又注入渭河。但是到了明成化年间(~年),黄河又向西摆动,在还没有摆到洛河下游时,就因两条河道相距太近,致使洛河冲溃东岸,决水黄河。在这以后,黄河仍继续向西摆动。隆庆三年(年),黄河向西岸泛溢;万历六年(年)又冲溃西岸的大庆关,进一步西移。万历十二年(1年)终于侵及整个洛河故道,摆到了西移的极限位置。 清代大部分时间内黄河都偏靠西侧,洛河直接汇入黄河。其间只在康熙年间曾一度东移,但很快就又移回西侧。道光年间,曾有人在黄河东岸挑挖引河,企图诱使河道东移,但是未能取得预想的结果。光绪二年(年),洛河曾一度转向西南,决入渭河。但新的河道距旧日的洛河河道也就是当时的黄河河道仅有数十丈距离,只能依赖黄河西岸的永安堤来阻遏黄河的西侵,显然不可能维持长久。果然,至光绪三十年(年)前后,黄河就又进一步西移,重与洛河相汇。 进入民国以后,黄河仍在西侧稳定了较长时间。年以后,河道开始逐渐东移,年改道直下潼关,洛河也随之改入黄河。此后直到年代,这段黄河河道又发生过多次小幅度摆动,仍然很不稳定。 纵观春秋战国以来这一段河道的变迁过程,正符合俗语所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但是这来回动荡往复的黄河河道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总的看来,黄河居东、洛河入渭的时间,要比黄河西摆、洛河直接汇入黄河的时间长出一倍左右。因此,设法维持目前的黄河河道是比较适宜的。同时,在这一带进行经济规划时,必须慎重考虑黄河西徙的潜在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58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