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德阳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决战决胜的战斗状态全力冲刺,确保不漏一户、不掉一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从10月15日起,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携手我台推出德阳市脱贫攻坚人物系列报道《待到山花烂漫时》,带您走近坚守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帮扶干部,倾力帮扶藏区彝区的援建工作者,自力更生脱贫奔康的群众代表,积极奉献帮扶力量的社会爱心人士,一起聆听他们如何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步伐中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德阳故事”。 待到山花烂漫时 第一集 圆梦沼源 七月,一年中最饱满的季节到来了。龙台山脚下,为数不多的几处紧凑相连的田块里,五百多亩水稻即将如约进入扬花期。这段时间,雨水丰沛,地力肥沃,村里人不用为全年口粮过多劳神费力,但有一桩更重要的事儿,他们得抓紧办。 沼源村,紧邻龙台场镇,在全镇28个行政村里,它的区位优势最明显。然而,受底子薄、基础弱,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村里除了传统种植业,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青壮年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土地闲置,脱贫攻坚的任务同样不轻。 就在那一年,23岁的陈梦圆从龙台镇政府下派到沼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此之前,她刚从省内一所大学毕业不久,梦想是当一名教师。 陈梦圆没有走上讲台,她最终选择了热气升腾的乡村大地。此时的陈梦圆,和许许多多青年人一样,心中奔涌着渴望干出一番事业的激情,但沼源村“骨干”的现实,还是给这个“九零后”打了一针清醒剂:全村还有47户98人未能脱贫摘帽,致富奔康的路就在前方,但又若隐若现……脱贫,不仅是沼源村要啃下的硬骨头,更关系到能不能为实现“村美、民富、产业旺”的小康目标奠定基础。 脱贫奔康,关键的一招还是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沼源村地盘不大,相对于丘陵地区,这里地势较为平缓,但优质土地资源并不多。陈梦圆意识到,盲目搞土地流转肯定行不通,必须要为将来留出空间。 驻村第二年,陈梦圆和村“两委”发动乡亲们,对村里的闲置土地来了一次复垦整理,让可耕土地变得更加集中集约;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广泛宣传,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从温州、成都等地引来客商,合作打造蔬果生态扶贫产业园,规模种植羊肚菌等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同时吸纳数十名贫困户入园务工;借助改道后的县域公路穿村而过,把沼源村迈向农旅融合的交通基础做得更加扎实。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沼源村还被叫作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这里的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农村制取、利用沼气的土办法,用于做饭、照明和施肥。当时,这一首创之举迅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沼源村先后四次登上《人民日报》。 那段时间,向四川、向沼源村学习办沼气成为全国的一股风潮。年7月,时任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看到报道后,远赴四川“取经”,之后不久他带领村民在缺煤少柴的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这段由沼源村乡亲们亲手创造的历史,尽管已经随时光流逝而成为过去,但村里保存至今的一个个土法沼气池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沼气的主要成分和天然气一样,是甲烷,可燃烧。人畜产生的有机肥料、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在人工修建的沼气工程内,经沼气池隔绝空气发酵后产生的气体就是沼气。 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清洁能源,沼气在保护绿水青山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即建一口小型沼气池,相当于建了一座小型天然气厂、一座有机肥料厂。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四川农村户用沼气池已达多万口,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一。 既然过去乡亲们把沼气池看成“钱串子”、“聚宝盆”,那么,要让今天的沼源村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大家伙的日子过得更好,能不能在沼气池上再想想办法,做点文章呢?陈梦圆一边琢磨,一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然而,世上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没有一座山是毫无崎岖的。挖掘“沼源文化”的想法虽然得到了村干部们的一致赞成,但在村民当中就像是捅了“马蜂窝”。 村民们的不理解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土法制取沼气早已退出村民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广为普及的天然气,谁都不想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碰既脏又臭的沼气池。 尽管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但在陈梦圆眼里,把宝贵的沼气遗产开发出来,利用起来,这不是“瞎折腾”,而是关系到沼源村未来的,完全可以尝试的一条路。 让陈梦圆欣慰的是,在自己最需要获得支持的时候,村里的老沼气技工们站了出来,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们,没能留住自己的青春年华,却留住了沼气制取利用技法,这些质朴无华的物件证明:沼源文化的根还在。 让陈梦圆更加有底气的是,国家此前也颁布了《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央对农村沼气的顶层设计,为“十三五”期间农村能源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赋予了农村能源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新的使命。 一次又一次上门宣传政策,一遍又一遍耐心说服,人们的抵触情绪消失了,陈梦圆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打造“沼源特色文化村”正形成合力。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建设文明示范院落……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干,沼源村一年一变样。年,沼源村人均收入实现元,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摘帽”,率先在龙台全镇整村脱贫,陈梦圆也被授予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让陈梦圆更加欣喜的是,重塑“沼源文化”这条路如今正越走越宽——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旨在见证历史,传承精神的全国首个开放式土法沼气博物馆、用于推动沼气技术研学的沼源讲堂这两项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很快就要在沼源村破土动工;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也递上了橄榄枝,与沼源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双方携手沼源村共同打造科普基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德阳市脱贫攻坚人物系列报道《待到山花烂漫时》将在德阳新闻综合频道《德阳新闻联播》之后(约20:00)播出,敬请观看。 原标题:《德阳市脱贫攻坚人物系列报道——《待到山花烂漫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33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