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yuyue/
-01-:3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何苏鸣李震宇梁家河村就在陕北的山沟沟里。延安,梁家河村,黎明时分。下了3天的大雪尚未融化,陕北高原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万籁俱寂。天色渐渐破晓,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个人……一群人,陆陆续续地,沿着蜿蜒的梁家河,从村外往村里走。网店店主、保洁员、农家乐老板……晚上住在村外安置小区的乡亲们,踩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陆续“上岗”,让这个大西北的山沟沟,有了与40年前截然不同的生机与活力,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1月下旬,寻常冬日里,记者行走在这片1.4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记录村民们一天中的12个小时,感受这片黄土地背后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上午7时“不是打工,是上班”一个铁匠的钱袋子天微露光。看看家里时钟的指针指向7时,63岁的梁家河村民梁玉前套上蓝色的工作服,跨上三轮蹦蹦车出门了。20分钟以后,他已经卸下村里铁业社的门板,坐在屋子里开始打磨今天的第一件作品——养花锄。梁玉前是村里手艺出了名的铁匠,年5月,村里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向在县城铁铺打工的他伸出橄榄枝。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40多年前,为了给村民制造和维修农具、日常生活用品,村里建过铁业社,他也是“掌柜”的不二人选。可也有不一样。那时候,他在城里每个月挣18元钱,回村只有每天的两个工分,村干部前后找他做了两次思想工作才答应回来。这一次,公司给他开出了每个月元的工资,铁业社卖出去的铁艺产品收入也归他所有,“二话不说就回来了”。让梁玉前如此心动的,当然远不止收入这么简单。这些年,依靠保留下来的知青院、知青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等知青文化资源,借助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村里相继建设了村史馆、知青文化体验园、苹果采摘园、耕作园、农家乐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前在县城,都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我们是在自己的村子里上班,心里踏实。”梁玉前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户村民,几乎每一户都有人在村旅游公司上班,过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上午10时30分“日子好了,旅游去”一家餐馆的生意经已过了平日的开门时间,村口的农家餐馆“梁家小院”依旧虚掩着门。推门进去,90后老板梁强的声音正从手机的那一端传来,“爸,我们今天从三亚往回走了,给您发了大海的照片,一会记得看!”手机的这一头,留下来看家的岳父张志雄笑着不停点头。餐馆开张近3年,这是梁强小两口第一次停了生意出门,北京、上海、长沙、海南,自驾玩了一路,“日子越来越好了,就该出去开开眼界。”张志雄边翻着手机里沿途的风景照片给记者看,边细数起女儿女婿的“发家史”——过去,梁强一直在煤矿工地打工,年,梁家河村开始对群众进行发展乡村旅游的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嗅到商机的他当即决定回村创业。一开始,餐馆算上他一共只有4名员工,如今,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梁强的农家乐窑洞已由过去的3孔增为6孔,员工增至8名,每月光员工工资支出就达3万多元。“生意最好的一天,前前后后烧了60来桌菜,照这个发展势头,肯定还得招人。”张志雄说,去年,小两口装修了新房,给家里添置了一辆丰田越野车,还说这两年要给自己也买新车,“这样的日子,搁以前真不敢想。”下午3时“要啥有啥,纯天然无污染”一张名片的梦想太阳收起来了。窄窄的梁家河旁,风声呼啸。可28岁的高峰却正在河边忙得热火朝天,甚至卷起了袖管:家里的小毛驴戴着眼罩,绕着石磨转圈磨面,需要他不时添料督促,几波游客先后进村参观,他又张罗着上前推销家里的农副产品。“大米、小麦、红枣,要啥有啥,嫌太重我们能快递!”以为记者也是游客,他递上名片,热情推销。名片上,“梁家河小米杂粮”的店名下,“支持快递”“支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83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