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果把延川县志上这些条文标合起来看,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大胆的推测。赫连勃勃的儿子赫连昌从山西逃回陕北的时候,很可能是从山西的永和关渡黄河而到陕西的延水关。因为在古代,延水关一直是泰晋峡谷的著名渡口。赫连昌回到河西以后,遭到北魏军队的截杀,也许就死在延川县城南的响水潭,而他的随从很可能逃至延川县西北的青眉山一带。因为后魏迟于大夏国几十年,赫连勃勃的后代、族人完全有能力隐蔽生存。至于在延川县南60里稍道河乡白浮图寺山的赫连勃勃墓,也完全有可能是赫连昌或其族人的坟墓,抑或是赫连家族为纪念先皇赫连勃勃而造的假陵。在多年前的古代,靠近秦晋峡谷的稍道河乡既然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那肯定是比较荒芜的地方了。廷川县自古就是“民朴少文”的落后地方,百姓“不知秦汉,无论魏晋”,产生以讹传讹的传闻也在所难免。也就是说,大夏国灭亡后,延川县境内可能侥幸存在过一支赫连勃勃的后裔。当然事实证据太少,我只好用想象来推测了。

另外一种思路是,我们先可搞清楚白浮图寺的来历及其他情况。也许疑冢的出现是与白浮图有一定联系的。研究西夏的专家注意到,当年赫连勃勃兴建的统万城,今日俗名叫白城子。唐末宋初,统万城一直为党项人所占,直到宋太宗年间才毁弃。“白城子”名称的来历,一则可能是因为用蒸熟的土所建,由于土是白色的,久而久之叫出了这个名字。另外,西夏研究专家吴天墀先生认为也可能是与党项族或者更早的所谓“东北藩”的民族习俗有关。顺着这条思路,可以进一步设想一下,延川县境内的浮图寺为何要在前面冠以一个“白”字呢?是不是也有一些个中的原由呢?

清代人吴广成撰写的《西夏书事》中记载,西夏主李德明(李元昊之父)早年在绥、夏二州建立驿馆,修治道路桥梁,开始讲究排场;后来又“役民夫数万,于璈子山,大起宫室,绵延二十余里,颇集壮丽”。而《延安府志·卷11·舆地考》载:“延川西四十里有宫道山,相近有梁家山,六十里有嵩岔峪,七十里有璈子山,相近有禅梯岭。”西夏专家吴天埠在《西夏史稿》一书中注释,璈子山在今延川县西。本来李德明投入这么大的人力、财力,所完成的浩大工程。《延川县志》或《延安府志》上应该有所反映,但翻遍延川、延长、延安三个县的县志,均找不出相应的文字。在北宋时期,延川有可能属于西夏的领地,只不过李德明没有正式称帝而已。北宋范仲淹知延州时期,已经是李元昊自称皇帝的时期,方有种世衡请修延安东北里的宽州(今清涧)废垒,最起码说明在这以前北宋还未控制清涧一带。我是土生土长的延川县禹居乡人,禹居在延川县西部,距县城40里。我从小未闻方圆几十里即有璈子山修建宫馆的传说。由于陕北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北宋南迁后金人统治,金人让蒙古人消灭后,又一直是蒙古人统治,直到明朝才又称为边关重地。据有关史料记载,陕北地区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战争连绵不断,人口锐减,新迁来的移民不知道当地情况,这种可能完全存在,故可以大胆设想。

编辑:刘媛审核:曹媛申明:延川县文化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277.html
------分隔线----------------------------